三阳集乡 - 概况

三阳集乡属典型农业之乡,全乡以种植水稻、油菜、芝麻、花生、大豆等传统农作物为主。生态优势十分明显,空气清新宜人,无工业污染。水资源丰富,境内湖泊众多,清澈的军山湖湖水贯通全乡,是水上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理想胜地。
投资三阳前景广阔,商机无限。集生态旅游与水资源开发为一体的比较优势,成为商家抢占的“制高点”,勤劳朴素的三阳人民拱手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合作,办厂创业,旅游观光,共谋发展。
2005年,三阳集乡国民生产总值46658万元,工农业总产值24180万元,地方财政收入554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3320元。三阳集乡境内有耕地42900亩(其中水田27562亩、旱地15338亩),原始林地面积560亩,2003年退耕还林17500亩,内湖泊8527亩,素有“鱼米之乡”之称。
三阳集乡 - 生态农业

三阳集乡距南昌市区25公里,三面环水,无工业污染,生态环境优越,盛产螃蟹、甲鱼、鳜鱼等珍贵水产,素有“鱼米之乡”之称。2003年来,三阳集乡立足自身生态优势,抢抓发展机遇,大力实施“生态立乡、旅游兴乡”发展战略,积极拓展和培育生态、旅游、休闲等农业多个品牌,构筑了一批蔬菜、瓜果、食用菌、生猪、特种水产养殖等生态种养基地,三阳集乡涌现出大棚蔬菜基地10亩以上8户,果业基地30亩以上56户,特种水产养殖面积300亩以上达20户,畜牧养殖200余户。

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,三阳集乡还借助“军山湖大闸蟹”品牌效应,以招商引资为抓手,积极做好“水”字文章,大力发展水上娱乐、水中垂钓、水上餐饮等旅游服务业。2006年,由外商投资1000万余元在昌万公路旁兴建的集餐饮、垂钩、娱乐、休闲为一体的“三阳碧水庄”生意十分红火,每天接待游客不下200余人,成为南昌市民的“休闲旅游后花园”。2007年,三阳新区各类水产特色饭店已发展到30多家,常明国际有限公司也已落户三阳集乡荆陵太子庙,计划投资2000余元兴建会展型宾馆。2007年,三阳集乡继续实施“大开放主战略”,启动三大旅游开发项目工程:一是在昌万公路北面兴建一座“海鲜美食城”,二是依托“六九渔堤”濒临军山湖独特风光,打造“螃蟹一条街”,三是开发“三阳万寿宫”旅游景区,实行产业集聚,项目集群,形成规模效应,辐射带动了三阳集乡农民增加收入,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。
三阳集乡 - 抗冻自救

凤凰村因冰冻灾害导致8户村民房屋倒塌、9人受伤、大面积果树、油菜等农作物受灾严重。志愿救助队一行首先看望了凤凰村因灾倒房的村民姜大夫。为了帮助姜大夫尽快重建家园,志愿救助队帮助姜大夫将原宅基地上的残土和砖瓦清理干净,并将志愿队成员自发捐出的1000元送到姜大夫手中。随后,志愿救助队成员还走访慰问了当地部分因灾受伤的困难群众,并将捐款送到他们手中。
三阳集乡 - 社会事业

凤凰村有两所村级小学,即凤凰小学和柳林小学。这两所小学都存在教学楼老化、教学设施缺乏、校园环境简陋等情况。市委宣传部优先考虑改善凤凰村两所小学的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。经多次联系协商,积极争取到市关工委和市、县教育局的有力支持,出资6.5万元,对凤凰小学教学楼顶进行了全面翻修,修缮了820平方米的墙面,把原水泥平屋顶改建成红瓦斜坡屋顶,既美化了教学楼,又有效解决了教学楼漏雨的问题;新修了学校大门、改建了学校厕所和74米排水沟。对柳林小学近90米危墙进行了整修加固,重新规划拆建了校门,较好地改善了两所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。同时,联络南昌十七中为凤凰小学捐赠了价值1万多元的篮球、足球、羽毛球等文体用品,极大地改善了学校开展文体活动的条件。
推进移民建镇新村给水工程
凤凰村六斗地和道士园两个村民小组属移民建镇新村。两村所在地地势较高,地下层地质结构复杂,枯水季节时,普通水井50米深都无法取到水,只能走村过户到邻村挑水用。市委宣传部把帮助群众改善生活条件、提高生活质量作为帮扶工作的重点和落脚点,积极推进两个村民小组给水工程建设。市委宣传部与市水利局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实地勘察现场,研讨工程实施方案,协调市水利局给水工程4万元资金到位,并自筹扶助资金1.8万元,共投入5.8万元完成了移民新村的给水工程建设。2008年,凤凰村六斗地73户村民、道士园28户村民自来水已安装入户,家家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,有效解决了村民生活用水难问题。
引进农家书屋建设工程
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。市委宣传部争取到市新闻出版局的支持,把凤凰村纳入全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对象,指导帮助农家书屋的规划,协调市县资金到位,督促相关部门加快农家书屋工程建设。在市、县新闻出版局购置新书架并配套图书1000册的基础上,市委宣传部与市图书馆联系,争取了市图书馆捐赠的涉及种植、养殖、农机修理等科普知识图书500本,加上原有的图书,凤凰村已建成了一个拥有图书2000多册的农家书屋。农家书屋的建成,进一步丰富了当地村民业余文化生活,解决了当地村民看书难问题。
三阳集乡 - 信访直通车

针对2000年来农村矛盾纠纷增多、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事件增加的情况,三阳集乡向全乡5000多户农民发放了“信访直通车联系卡”,并向广大群众承诺“需要调解时,‘乡信访直通车’保证在第一时间内到达现场”。在这张小小的卡片上,不仅印有乡村干部的姓名、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,而且把“信访直通车”能够受理的纠纷类别等内容一一写明。“直通车”“开行”以来,三阳集乡共接到咨询类电话123个、请求村级调解纠纷的电话65个、请求乡级调解纠纷的电话28个,已成功调解纠纷86起。这一机制的建立,使三阳集乡实现了乡与村、村与村之间的矛盾纠纷联动调处,疏通了信访渠道,较好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,营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